政策制度
政策制度
位置: 政策制度
师学工发〔2021〕8号 《北京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发布时间:2021-10-28     浏览次数:

  为深化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人才优势,调动专职辅导员投身教学课堂的积极性,切实提升专职辅导员教学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鼓励专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专职辅导员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二)目标任务

  高校专职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参与思政课教学既符合政策要求,也是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密切教学联动,积极探索高校专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遴选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突出、教学能力优异的专职辅导员思政骨干人才,确保专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成效,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

  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统筹规划,引领示范

  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鼓励先行先试,支持有专职辅导员参与的相关课程,在机制、标准、保障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三)坚持教学联动,协同配合

  保持同教务部和各教学单位的协同联动,将培养教学能力和参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依托辅导员学术团队、工作室等项目平台,建立健全以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和思政工作质量提升为导向的联动机制。

  (四)坚持人才培养,科学发展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引导专职辅导员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确保其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实现队伍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三、重点举措

  (一)完善教学准入和保障机制

  原则上要求所有在岗专职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建设及教学工作,通过自主报名、专业匹配等机制组建课程队伍。根据专职辅导员“双线”晋升要求,完善岗位晋升评聘标准,将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实效作为专职辅导员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健全转岗机制,探索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职辅导员符合条件后转岗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科研岗位的机制。

  (二)组织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1.加强辅导员教学能力培训。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将基础教学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分批轮训相结合。创新培训方式,探索教学观摩等现场学习形式。针对教师实际需求,组织教学技能培训和交叉学科知识培训。积极选送辅导员教师参加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其它类型培训。

  2.完善教师听课和备课制度。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教师听课、集体备课、小组试讲等活动,提升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准。要求教师定期旁听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和线上公开课。聘请专家指导团参与课程建设,指导各小组开展教学研讨。

  3.“以赛促训”锻炼实践能力。组织专职辅导员教学基本功比赛,鼓励专职辅导员参与北京市、学校青教赛,在备赛、参赛、观摩的过程中梳理知识、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调研。鼓励专职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访问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了解国情、民情、社情,提高政治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教学考核激励力度

  增强教师考核针对性,根据专职辅导员教师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注重教学过程考核,构建多元化评教体系,强化评价结果反馈。强化教师激励力度,设立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资金,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制定课程一般业绩奖励分配方案,将学生评教结果、课堂效果等指标作为重要参考。

  (四)加强教学组织保障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等课程管理单位建设,组织专门力量负责课程管理与运行,完善课程管理单位教学咨询功能,聚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学专家进行长期指导。加强与各高端智库、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实现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

  (五)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

  拓展教育教学信息化渠道,发掘网络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打造优质慕课、微课等精品课程,培养专职辅导员“网红”名师,提升专职辅导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影响力。